一天,記者隨廣州計算機研究所防治電腦病毒的工程師胡向東“出診”,到某企業為他們首次受感染的計算機軟件逐一進行清查消毒。消毒過程中,顯示器上對軟件所感染的電腦病毒名稱一項項標出來,除了“毛毛蟲”病毒外,還有“石頭”等病毒,所有軟件無幸免。胡向東這次“出診”,徹底地把它們清除了。
近幾年來,胡向東幾乎都是應電話約請出診的,整天東奔西跑,樂此不疲。是一種強烈的職業責任感驅使胡向東“迷”上了防治電腦病毒,成為“專業醫生”的。開初,眼看著操作員面對電腦病毒侵害軟件束手無策,他決意攻關,潛心鉆研,對病毒逐個解剖,然后對癥下藥,制訂醫治新方——消毒軟件。他想方設法搜集各種新信息,對境外入侵的新病毒及時解剖研究,象醫生一樣,力求做到及早識別,預防為主,防治結合,以減少病毒所造成的損失。
計算機,這種人工智能的電腦,近一二十年來發展迅猛,日新月異。隨著電腦的普及,惡作劇、搗蛋以至作案犯罪的事情,也接踵而來,人工制造的電腦病毒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“公害”。
所謂電腦病毒就是指可制造故障的一項程序或一組指令。它一進入標準化的計算機程序或計算機操作系統中,便會按其指令不斷進行自我復制,只要它接觸到哪里,就在哪里“繁殖”傳播。因其功能與生物病毒類似,但只作用于電腦,對人體無害,故稱之為電腦病毒。電腦病毒有良性與惡性的,有小也有大,品種達一百數十以上。輕則開開“玩笑”,如將小數點向左右移,或去掉一兩個0,干擾你的工作;重則摧毀整個數據,或霸占整個磁盤空間,使整個系統陷于癱瘓。“黑色星期五”病毒于1989年10月13日(星期五)一下子傳遍歐美。據專家估計,全球至少有1%的微電腦感染此病毒。據報道,1988年,美國發生一宗曾使一些信息科學家震驚的事件。美國康奈爾大學一學生,將自編的一套病毒程序先輸入了國防部計算機網絡,繼而迅速擴散,侵害了6000多臺計算機,整個網絡癱瘓了24小時,損失達數百萬美元。從此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網絡的安全保護,各種抗病毒的“疫苗”,如數據保密設備和“免疫”性軟件相繼問世,防治電腦病毒的“醫生”也脫穎而出了。
近幾年,我國各地受感染的電腦病毒多來自境外,五花八門,也有個別是作惡者自制的。胡向東搜集了一批病毒標本。不久前的一天上午,他和助手們在他的工作室里向記者一一作了展示。屏幕上有的病毒不時出現在文件的頭或尾,或夾于中間;較形象的“小球病毒”的小球象電子游戲般有規則的跳來跳去。他介紹說,近期出診防治的以“毛毛蟲”病毒和“按口”病毒居多。在南方軟件公司,
吃一塹,長一智。近年來,擁有電腦的單位采取了相應的防范措施,制訂制度,加強管理,對進入的軟件先行“疫檢”;限制個人借入使用軟件,防止污染;對維修部門嚴格消毒,防止抗散。目前,廣州地區防治電腦病毒的“保健醫生”隊伍已形成,將使防治工作得到落實,電腦“健康”狀況將有好轉。
摘自1991年5月25日《廣州日報》
上一條:胡向東: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
下一條:電腦數據修復高手每月收入過萬